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2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240篇
工业经济   49篇
计划管理   232篇
经济学   501篇
综合类   128篇
运输经济   13篇
旅游经济   47篇
贸易经济   194篇
农业经济   47篇
经济概况   1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Denigration of academic experts and expertise, amid a resurgence of political populism, poses a challenge to the legitimacy of academic research. Addressing this challenge requires us to continually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basing policy interventions on reliable evidence, rather than unevidenced assertions that gain traction through communication echo chambers. However, unconscious confirmation biases in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evidence can impair the reliability of our research insights. A key source of such confirmation biases are unchallenged ideologies and other taken-for-granted assumptions underlying any research (sub)field. This essay argues that informal and formal peer review processes at many stages of research need to highlight and challenge both conscious selectivity bias and unconscious confirmation bias. However, they are unlikely to do so where researchers only take on board feedback from peers in the same (sub)field who share ideological commitments and taken-for-granted assumptions. In such circumstances, self-referential peer review echo chambers can develop that entrench rather than challenge weaknesses in a research (sub)field. This can be a major risk to the effectiveness and reputation of any academic research (sub)field; a risk we need to confront.  相似文献   
12.
水溶性维生素是一类重要的食品营养成分,其含量少、稳定性差、在高温下易被破坏。因此,在烹饪过程中,要注重对水溶性维生素的保护。本文从饮食烹饪角度出发,分析日常烹饪方法对食物中水溶性维生素的破坏,并提出科学合理的烹饪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翠芝 《现代食品》2020,2(4):176-178
超声波技术因其具备适应性强、操作简单、设备投资低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本文介绍了超声波技术检测食品的原理和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并详细阐述了该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具体应用,为超声波技术更好的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军用野战食品是保证战士饮食的重要食物,对提高战士的身体素质、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国军队首脑对此都十分重视,将此项内容作为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综述了相关学者对军用食品的研究,以期为相关学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遴选合适的科研机构以整合成科研协同力量对于应对重大公共危机,尤其是对于防治和遏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重大紧急疫情至关重要。首先,构建科研力量协同整合潜在对象识别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识别方法。以突发重大公共危机中的诊断试剂科研攻关为研究对象,以诊断试剂领域科研力量协同整合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最终识别出7个协同合作群组及29个关键核心机构,而且可将其整合为针对不同科研攻关需求的科研力量。结果还表明,在整合诊断试剂领域科研力量时,高校是与其它机构衔接的主要核心纽带,来自国家层面的科研院所及军队系统机构可以提供有力支持,而高新技术企业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科研诚信是科研工作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关系到一个国家科学事业的良性发展和社会有序运行。近年来,由于学术不端、科研失信事件频发,科研诚信问题成为科学界的关注焦点问题之一。从科研诚信的历史、表现、成因以及治理对策4个方面进行研究发现,科研诚信问题表现形式多样,形成原因复杂。据此,提出对科研诚信问题采取宽容原则、加强诚信教育、培育同行评议文化、探索有制约的同行评议制度以及随机抽取代表作等治理对策,以最大限度约束科研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17.
基于知识视角,任何组织开展的活动均可视为知识活动。企业大学所从事的知识活动不仅包括知识转移活动,还包括知识创造活动和应用孵化活动,不同企业大学开展的知识活动不同,对以上3类知识活动的主导程度也不同。借鉴扎根分析流程,通过多案例研究梳理企业大学的里程碑事件,对企业大学的知识活动类型进行理论提炼并总结相应能力支撑体系。结果发现:①企业大学模式类型并不绝对而是多元的,随着企业大学知识活动的不断丰富和延伸,逐渐演化为不同模式类型;②知识转移活动并非是企业大学唯一的知识活动路径,不宜忽视企业大学知识活动的全息性特征;③企业大学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能,还应树立支撑能力组合观念,尤其应该按照企业大学知识活动特性和规律构建相应关键能力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8.
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越来越依赖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当前我国高校承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任务大多处于在建阶段,符合高校特点的能力建设模式尚在探索中。通过对2007-2020年脉冲强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的纵向案例研究,建立复杂产品系统(CoPS)的动态能力演化分析框架,从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分析高校承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动态能力搜索—获取—转型的演化过程。研究发现,高校通过建立新型“举校”体制,发展自组织网络调动校内外组织和技术互补性资源,能够有效构建高校的复杂组织和技术能力,统筹提升科研成效、学生质量和教师质量,实现面向服务国家战略目标的转型,从而获得一流大学的持续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为推动海洋科学研究,促进国际合作,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主要载体的海洋科学研究国际法规则体系为“主管国际组织”设置了特殊地位和多重角色。主管国际组织是海洋科学研究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导者。主管国际组织海洋科学研究多元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与海洋科学研究“公共性”与主管国际组织“功能主义”相互呼应的特点,以及海洋科学研究国际法规则体系提供的支撑密不可分。主管国际组织海洋科学研究多元发展对海洋科学研究国际法规则体系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助于明晰“海洋科学研究”的概念,厘清《公约》海洋科学研究相关规定的适用关系,通过一般准则和方针进一步发展海洋科学研究规则体系;这种发展也带来了规则体系和治理机制的碎片化风险,需要思考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seeks to provide a general and informative commentary on Rose Bryer's paper, “Conscious practices and purposive action: A qualitative study of accoun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1), which explores the role of accounting in the specific setting of empresas recuperadas (ERs). ERs (reclaimed enterprises) are businesses that have been brought back into operations as a cooperative by the workers when they were thought to be bankrupt. The commentary presented here focuses primarily on Bryer, but also discusses additional elements that may shed light on the unique phenomenon of ERs. As case studies, ERs provide an ideal context in which to research accounting change and test critical perspectives in accounting. This commentary focuses on the particularities of the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 that became the fertile ground of ERs, while also offering a long-term view of the phenomenon ten years after it was initiated. In particular, it undert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nitial situation and the situation in 2012. The commentary makes two key arguments: first, that accounting is an instrumental technology; and second, that the constructs that existed in 2001 have evolved significantly—and have even become partially obsolete—as diverse management forms emerged in successful ERs. This evolution is analyzed along five dimensions: (1)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2)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concept of profit; (3) community action and its links with access to financial resources; (4) the duality of members and non-members; and (5) the role of accounting reporting and discour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